发布时间: 2025-07-12
盛夏时节,在呼伦贝尔农垦特尼河农牧场公司人工饲草种植基地,苜蓿、燕麦等优质饲草在微风中掀起层层碧浪,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。
自2016年起,呼伦贝尔农垦累计推广种植苜蓿、燕麦30万亩,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.5亿元。
选育适应高寒区的苜蓿、燕麦、饲用甜高粱等饲草新品种,发展抗寒抗旱、水肥耦合、化学调控抗倒伏、病虫草害生态防控等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与耕种模式,研制天然草地快速恢复适用肥,综合发展青干草、青贮裹包、黄贮等饲草加工技术……呼伦贝尔农垦逐步发展单体连片百万亩饲草基地,优质饲草供应能力稳步提升。
在呼伦贝尔农垦的饲草种植基地,大型机械进行苜蓿收割。
目前,呼伦贝尔农垦已经完成修复退化草地200万亩,生物量提高 40%以上;高产人工草地种植示范20 万亩,产量提高 20%。低水分青干草烘干生产线和青贮裹包生产,不仅解决了饲草加工难题,还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饲草品质,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。
这只是内蒙古发展饲草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内蒙古出台《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《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》等政策措施,着力从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出发寻找破解草原过牧的路径,解决牲畜的“吃饭”问题。
一组数据,佐证饲草产业在内蒙古的地位:2024年,全区种植饲草1824.8万亩,其中青贮玉米1525.9万亩,饲用燕麦177.4万亩,羊草100.7万亩,苜蓿20.6万亩,人工饲草产量继续保持在1800万吨以上。
今年以来,内蒙古继续积极推行种养结合、就近利用模式,优先满足区域内饲草需求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商品草生产。同时,进一步加强与林草、财政部门的衔接配合,细化羊草、饲用燕麦种植补贴实施方案,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,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提供有效支撑。
内蒙古日报•草原云记者:韩雪茹